不讲故事,只做传承

——专访国家级梅庵琴派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刘善教

期次:江苏科技大学报第737期    作者:赵新军   查看:68

    日前,船海学院传统文化调研实践团“纸”短情长社会实践小分队采访了国家级梅庵琴派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刘善教,他希望江科大学子乃至全国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实践团成员在采访中获益良多,他们也希望能分享这些收获,共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出身古琴世家,一直对古琴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的刘善教老师,从小便接受古琴艺术的熏陶,走上了梅庵琴派的传承之路。

梅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起源孕育于清末,开创人王宾鲁、徐立孙,采诸城琴艺,融民乐西乐,衡古今而成派。因始传习于梅庵而得名。梅庵琴派是数千年中国古琴历史长河中最年轻的流派,也是现代最有活力的古琴流派。国家级梅庵琴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善教已近古稀之年,在他心中,古琴是自己永远的爱好,几十年古琴生涯,不讲故事,只为传承。

梅庵琴派于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也是乐器中唯一一门形成专门学问的乐器,在刘善教老师看来,古琴艺术的文化含量很高,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根基之一。

2009年,刘善教被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善教记得,当年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是醉心于梅庵琴派,申报顺其自然。他真心希望能把梅庵琴派传承下去,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

刘善教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古琴上,不仅弹琴,还会制琴。他从小便喜欢动手,尤其喜爱船模等,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加上学琴时锻炼的听觉能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研制古琴。他希望从琴艺和生产上保护古琴艺术。

在古琴文化的传承中,刘善教有自己的理解,他觉得,要传承古琴艺术,不仅需要深厚的古琴文化水平,更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根基,不能做简单的乐器传承,他说:“古琴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传承就是传承古文化;保护,不仅要保护琴艺,而制琴也是保护的一环;创新则是在提高水平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用演奏技法将感情融入进去;利用,就是要用梅庵琴派的传承为社会服务。”刘善教特别注重琴德的培养,琴声是发自内心的,无论技术多么精湛,都可以从琴声中听出来,没有好的琴德就不可能奏出好琴。

为传承梅庵琴派,刘善教认真对待每一场交流分享会,珍惜每一次的大学古琴专题讲授,在交流分享的同时宣传、推广古琴文化,让大家重视这一文化遗产,喜欢、热爱并去保护它。常常看到电视剧中的古琴放错位置,一些大学为了活动而举办古琴活动,又或是面对一些学两年琴就自诩琴艺高超的琴师,刘善教总是很难过,他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丢失。所以,他要用心做好自己,传承好古琴艺术,让古琴文化感染周围的人。他希望江科大学子乃至全国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在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来自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田燕,自2016年开始,每年都会从家乡来到镇江跟随刘善教老师学琴。田燕认为,刘善教老师全心全意致力于琴派传承,他对古琴文化的认真和负责深深影响着自己。刘善教老师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努力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刘善教说,人生不过百年,当为梅庵琴派的传承鞠躬尽瘁。(赵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