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聚力课程思政强化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深化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培养行业特质人才

期次:江苏科技大学报第797期    作者: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查看:191

2020级新生入学后,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葛世伦和校长周南平先后为全体新生开讲新学期思政第一课,鼓励他们明确奋斗目标,勇担时代使命。专题思政课通过校内视频系统全程直播,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当下,在这个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新时代,我们从中懂得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含义。我们即将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我们也将会是江苏科技大学最闪亮的名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江苏科技大学按照“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德育内涵,重点打造课程思政融合课程,着力构建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新模式,“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支撑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夯实根基、强化特色,输送了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统筹规划,因事而化夯实根基

 

新学期以来,江苏科技大学校领导先后进入思政课堂,和2020级新生一同听课,现场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内实验教学,听老师深入讲解剖析、看同学们现场分组交流。能动大类的刘晓瑾同学说,“在思政课堂上了解时事、关注大事,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的调查研究也锻炼了实践能力。”校领导和学生同听一堂课,是学校深化实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举措之一,推动教师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让课堂内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

面对新时代的条件变化,面对新一代教育对象,江苏科技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先后成立“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江苏科技大学“思政聚合行动”方案》《江苏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明确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成立课程思政辅导专家团队,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体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研究部署、组织实施具体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全面挖掘通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注重显性成果积累,建成“1+1+1”通识课课程群,即:1门精神引领通识课《中国精神十六讲》,1门家国情怀通识课《“两弹一星”功勋的家国情怀》,1门兴船报国主题通识课《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

遵循队伍建设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的原则,学校修订了《江苏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培养制度实施办法》,印发《江苏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工程实训管理暂行办法》,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参加工程实训,组织开展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营,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增强教学能力,不断提升课堂教学魅力。第九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学校任南教授受邀作“面向未来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报告,以国家一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讲解了课程团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设计与方法。理学院大学数学教工党支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面向全国180多所高校2000余位教师分享“理科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取得良好反响。

江苏科技大学建立了经费项目保障、考核评估、推进督查三大保障机制。学校安排思政理论课和党建思政专项经费,保障思政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效实施。引导广大教师结合工作实际,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设立2020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17项、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4项、人文社科思政预研项目2项、高校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专项课题2项。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运行机制;坚持将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作为各类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推荐的重要观测点,日常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设置“注意言传身教、将育人融入教学中”观测点。校院两级督导听课和同行听课基本覆盖全部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对促进“课程思政”全面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员参与,因时而进厚植底色

 

“初心一词很火,但初心不该是一蹴而就、随便确立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不错,内容也很接地气,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蛟龙号’是我们学校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我还用Rhino制作了它的建模,我从‘蛟龙号’入手,给同学们科普一下吧。”“追星不只是追眼前的流量明星,也可以是‘两弹一星’。”在江苏科技大学,由学生党员组建的青年宣讲团从身边事身边人出发,以小见大,用年轻人认同的交流方式,让思政理论学习多了一些“熟悉的味道”。这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规范管理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灵活结合的生动写照,成为全校协同育人大格局形成的有机组成因素。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当代大学生如何成长成才?江苏科技大学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高效搭建“三全育人”教育云梯。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国产航母、海洋石油981平台,“蛟龙号”“奋斗号”深潜器,这些大国重器无不凝结着江苏科技大学师生的智慧。为了让同学们在大国重器的氛围中感受向海图强的宏伟蓝图,学校将“船舶、海洋、蚕桑”特色及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强化价值引领,厚植育人底色,彰显江苏科技大学“船魂”精神。

学校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上线“江苏科技大学”学习强国号,以专栏建设为宣传主阵地,推出“战疫人物”“直击新校区”等系列报道;进一步做精校报,厚植特色校园文化;成立融媒体中心,打造音视画文深度融合的作品;广泛开展“纪念上海船校搬迁镇江办学50周年”系列活动,激发师生兴船报国意识,生动展现学校精神的传承,助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打造《近现代船舶工业发展与中国崛起》国家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已登陆中国大学慕课平台,6000余人次参与学习;编制完成《中国近代海军史》《中国大运河科技史》《大运河镇江段文化史》等与行业、地域特色有关的课程大纲;围绕世情、国情与党情,举办多场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形势与政策”课程“3+1+X”的教学模式持续优化。

“在‘工具理性’张扬的时代,我们也许会不自觉地追问精神有什么用?对它的解释可深可浅,对它的形容可长可短。虽然常常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关键时候它能够转化为支撑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站起来的勇气、富起来的信心和强起来的信念……这些精神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是力量,更是无穷的精神动力。”本学期,由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十集红色主题慕课《精神的丰碑》,被“学习强国”江苏平台连载采用,获得校内外广泛关注,点击学习量近10万。生物工程专业季逸同学说,“老师们讲得很系统、生动和感人,这些精神可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促使我们奋发向上。”这是该校红色教育课程资源首次被“学习强国”江苏平台采用,也是江苏科技大学深化实施“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昭昭副教授介绍,《精神的丰碑》参加江苏省微课程比赛被评为一等奖,其中一集《弘扬长征精神,牢记初心使命》被遴选为江苏省干部教育名师名课,“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之声。讲好‘精神丰碑’的故事,可以让我们举起精神的旗帜、立起精神的支柱,可以丰富我们个体以及集体共有的精神家园。一起触摸历史,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新时代的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学校推进实施“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项目,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举办新媒体理论知识培训、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座,组织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并进行分组研讨,全面提升学生骨干综合素质。举办“信仰公开课”,依托互联网资源推动校、院、团支部层面的讲演活动,紧抓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国情,促进成长。推动网上“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参与率实现100%,参与率保持省内高校第一名。

“先问西东,再行前路,只有国家平稳快速发展才能给大家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前,环化学院“长山夜漫谈”的焦点也成了“你若披星戴月,必将载誉而归”。在互联网信息迅速刷新更迭的时代,如何有效指导当下奋斗的学生走向明天?2020秋季学期开学后连续举办六期的“长山夜漫谈”,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老师倾囊相授、学院后续助攻的三方互动,着力打造“自由、开放、互动、包容”的思政教育外延阵地。

学校船海学院景荣春党支部创建爱国思政移动课堂,把思政教育的阵地搬到船舶模型馆、大型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主讲《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可为的你》新思想公开课,获评江苏省“信仰公开课”示范课。支部党员拍摄了“青年大学习”新思想专题视频、《青年,我有话想和你说说》主题微电影,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视频宣传新思想,在人民网、新华网客户端多次发表并获得超过90万次的阅读量;支部党员以在校学生的角度,应答学习强国APP“网络亚文化现象”的观点,获得超过12.5万次的点赞量。

 

聚合关联,因势而新强化特色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江苏科技大学1993届校友、全国劳动模范、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LNG船总建造师何江华作为船舶行业代表参会。接受媒体采访时,何江华表示,在浦东这块热土上,沪东中华秉承改革开放精神,体现创新发展品格,用实干成就许许多多“中国第一”“国际首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故事。学校1998届校友、新华三集团路由器产品线总经理曾富贵日夜兼程,率团队打造数据通信“国之重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何江华、曾富贵等吃苦奉献、拼搏创新的精神品质,正是学校毕业生特质的集中体现。江苏科技大学第一时间通过校园网转发报道,通过校友榜样作用,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聚合关联效应。

融合驱动,涵养情怀爱国报国。江苏科技大学深耕行业数十载,毕业生扎根船舶行业和海洋、国防事业,涌现出国产航母、核潜艇、邮轮、极地邮轮总建造师、总工艺师等行业精英;知名船企中,近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来自该校,江苏省船舶中小企业1/3强由该校毕业生创办。为鼓励学生热爱行业、扎根行业,学校将文化建设、人才培养、跨界合作紧密对接。深化与船舶行业、科研院所合作,推出“战疫人物”“校友风采”等系列报道,依托优秀校友,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广泛宣传校友事迹,邀请校友回母校讲座交流,参与思政育人工作和新生转型教育,助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厚植特色校园文化。学校联合生源地中学开展各类船舶主题类科技、文化活动,举办探访船模馆、各类船舶领域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等活动,加强文化熏陶,激励学生热爱船舶行业。拓展就业市场,加强与船舶行业、科研院所合作。

汇聚合力,勇担责任帮困育人。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及江苏省委的统一要求,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创新教育帮扶、科技帮扶路径,在扶贫扶志帮困育人中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工作落地落细落实。2020年初,通过基层党委推荐、组织部门遴选并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选派博士、副教授担任2020-2021省委驻泗阳县帮扶队员,当好“五方挂钩”后方单位与驻地帮扶工作之间的桥梁纽带,立足地区实际,高效精准对口帮扶。一年以来,学校党委向结对帮扶的泗阳县爱园初级中学捐赠4台电脑、100本图书等一批教学物资。材料学院党委挑选大学生暑期支教成员组成扶贫支教小分队奔赴该中学,开展为期1周的“撒播科学思想 培育大学梦”扶贫支教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使同学们体会到团队协作成果,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实践感知,志愿服务爱国奉献。学校加强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探索创新“互联网+社会实践”新模式,采取“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结合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长,开展“用实践感知社会,把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开展“青春战‘疫’,学子力行”助力疫情防控主题调研实践活动,组建2090支社会实践团队共19434名学生进行14个专项类别的社会实践。结合船舶特色开展“小小海洋强国梦”等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船舶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在机关党委、研究生院(部)党支部、生物技术学院党委精心组织下,研究生支教团奔赴广西平果市马头镇易地扶贫搬迁如意社区开展“蚕桑讲堂”送教活动,不仅宣传了蚕桑文化,也点燃了学生们推动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热情,激活了爱国奉献的良好基因。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研支团先进服务事迹已获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等报道300余次,逐渐形成江科大研支团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树立起研支团品牌效应。

下好思政教育“一盘棋”,赢得思政教育“满盘活”。在今天的江苏科技大学,学生们把“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放进未来职业规划,作为他们的第一人生选择。学校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培养学生“吃得了苦、扎得下根、聚得齐心、干得成事”的特质,为广大船舶企业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成为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人才库”。

(5280